本文载《巴蜀史志》2021年第4期
探寻名流荟萃的西山书院①
——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共同的根
记录整理/王旭 校订/伍尚仁 赵义山
2020年11月17日,四川师范大学首届狮山学者杰出教授、四川省文史馆馆员、中国散曲研究会会长、中国韵文学会副会长赵义山赴成都十二中教职工宿舍,拜访南充西山书院、川北文学院创始人伍非百(亦作伍非白)先生的女公子——92岁高龄的伍尚仁老师②,就伍非百先生创立西山书院、川北文学院始末,以及川北农工学院与川北文学院合并等问题进行请教。伍老师热情地回答了诸多问题,并提供了伍非百先生著述、西山书院师友交流资料及一些珍贵照片,供复印或拍照留存。
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教师王旭、文学院在读博士生徐江陪同拜访。
2020年11月17日,赵义山教授在成都市十二中教师宿舍访谈伍尚仁老师(赵义山供图)
· 伍非百与西山书院、川北文学院 ·
赵义山:伍老师,我们想了解您所知道的关于非百先生与西山书院的情况。
伍尚仁:昨晚我把汤炳正老师③写的一个便签找了出来。在这个便签上,他说他两次到西山书院,是1944年或1945年春到南充来,抗战胜利后1946年才离开。而蒙默的序里写了他在西山书院半年,正好补了汤炳正来之前这个时间缺,将西山书院创办时间往前延伸到1944年春。蒙默和李源澄⑤一起来,他父亲(蒙文通)叫他来的。
昨天我找到一个作业本,上面有我大弟画的一个简图,就是原来西山书院的校舍,“洋人房子”,我在那里听过课。
赵义山:是南充西山那个洋人湾吗?
伍尚仁:是。而且我弟弟把那几个人分别住哪间屋,都记得很清楚。一楼中间住的是传教士,法国人,叫华伦士(音),是一个哲学研究生,在法国和比利时交界的一所大学读了研究生到中国来,在华西协合大学担任神学方面的教授。我读大二时,《哲学概论》上大课,在约有两三百人的大阶梯教室里,他来讲过一个部分——形而上学。
南充西山洋人湾
法国在二战爆发以后很快就被德国占领,戴高乐政府去了英国,维希政权投降了德国。所以他们这批传教士的经济来源断绝,在1943年到1944年把这个房子租给我父亲。当时只剩下几个传教士,其中有几个法国人,一个姓伍,一个姓魏。姓魏这个在南充的职业中学教英语。华伦士到华西协合大学教哲学,为学《易经》到我们家请教我父亲,并承诺教我们兄弟姊妹法语。当时我在读高中,开学了就没有学。
我是1928年12月出生,那时我父亲快满39岁了,我是他第一个孩子。
赵义山:您是出生在四川吗?
伍尚仁:出生在南充德国传教士办的教会医院,我母亲懂德语。这个教会医院在南充小北街。教会办了医院和福音堂小学,由德国传教士所办,他们信奉基督教;而洋人湾那里的外国人信奉天主教。所以华伦士带书来听课的时候就跪一只脚,我父亲讲完他才站起来。
赵义山:你们那时候也住在洋人湾吗?
伍尚仁:是的,我们就住在现南充市烈士墓往上走、山的二分之一处。那里有个平台,我们每天晚上在那儿看月亮、看南充市。那时就有一批专家学者来我们家里聊天,我们兄弟姊妹就负责把椅子搭好,再提几壶开水。
这个西山洋人湾呈U字型,烈士墓就在U字型的开始。这个U字型,从西桥河那边看过去就像一个狮子蹲在那里,它的爪和另外一个山,就叫“栖乐垭”,也就是大家喊的西山。从烈士墓到这个U字的底部,就是洋人房子,主要是修道院。男修道院,只能男的在里面,女的不能进去。他们买了一个“风磨电”放在修道院最上面的垭口,所以我父亲租的那个房子就有电灯可用。我们在中小学都是用桐油灯。所以这个学校享受了“特殊待遇”(洋人的电灯)。
西山书院所用的风磨电站
风磨电站碑文
洋人修了两栋楼房,靠山的这一栋主要租给我父亲。洋人只有华伦士住中间一个寝室,李源澄住靠他们边上的一间;蒙默去了,就和李源委(李源澄弟)、钟博约⑥(李源澄弟子)3人一个寝室。楼上2楼就是教室和学生寝室。
赵义山:那就是最初的西山书院吗?
伍尚仁:嗯,西山书院。
赵义山:那规模多大呢?
伍尚仁:他有两栋房子(伍尚仁老师在小桌上用小物件比拟西山书院,给我们展示),这一栋都租给我父亲。洋人住中间楼下的一间,李源澄住边上的一间,这里就是他们的修道院。你那边看正面,这就是洋人湾。修道院就靠这边,有两个门,我弟弟进去过,我没进去,因为女的不能进去。(往外)这里就是忠义小学,因缺经费停办了。忠义小学的旁边有类似于剧台的复式建筑。这里是一条马路,我弟弟说两边都栽了法国梧桐,很美。我弟弟是2011年从山西回来(去看过),他讲、他写,我帮他整理的。
我父亲这个房子租成多少钱呢?他给我说过,那些教徒也没有多的钱,伙食困难,他们只要我父亲给10老石黄谷,我父亲就给了。以前有些学生没有钱,我父亲就每人给1老石。1老石等于新石的2.84石,新石的1石等于现在的100斤,1斤500克,这是我从《南充市教育志》中看到的。所以我父亲给的1老石就等于新石的2石8斗4升,也就是280多斤黄谷;一个传教士来听课,就供他粮食和蔬菜,10老石黄谷,够10个人的伙食费,就能租他这栋楼。传教士也住在里头,但只住了一两间,绝大部分都是西山书院学生。所以当时(抗战时期)这个教室在全省很难找到,风景优美,又有电灯。
我父亲的钱主要靠募捐和自筹而来。自筹,就是他卖了一点祖上传下来的土地。
赵义山:把老家的土地卖了啊?蓬安的?
伍尚仁:嗯,老家蓬安的。卖了来印书,我父亲当时担任国民政府考试院考选委员会的专门委员,是简任最高级别(国民党的官阶分为特任、简任等)。这是我侄女到台湾旅游,去台湾的考试院查到的。她将1992年9月台湾出版的《考试院六十年大事记》中有关我父亲名字的几页复印给了我。从 资料中,我看到父亲在1937年春天,到贵州担任典试长。我就跟我小弟弟说了此事,我小弟弟说他看到一张家里的旧照片,就是我父亲坐在那儿口试那些(录)取的人。七七事变以后,平津失守。7月底,父亲给母亲来信,让赶紧把我们带回四川;他说这一仗不是短时间的,不像“九·一八”事变。
我父亲大概是1939年到1940年到的南充西山,当时西山这个房子只有3 间瓦房。我2000年回去了一次,参加3个高中班同学毕业周年聚会,一个到西桥河,一个到西山,一个在城内,前两处都是原西山书院的校址。午后有学生专门来接我上西山去,它上面写了个“泉水地”,我一看就是我们家里那一眼泉水。
赵义山:你们家也是在西山吗?
伍尚仁:就在洋人房子和烈士墓之间,从那个半山上下去。从我这边下去就是烈士墓,这边就是洋人湾(伍老师在小桌上比划)。这里有3间瓦房,是华西协合大学一对夫妇的房子。他们可能最先在南充教书,后来去成都,在大学任教,就送给我们家住,所以没给租金。
在泉水这边有一个长廊。长廊也是原来就有的,那边有两个草房,是厨房和炊事员住的两间房子。中间这个屋子很小,比这个屋子(伍老师现在住的宿舍)小得多,吃饭用;这边就是我父母亲带小弟弟住,这边就是两个保姆,一人一个床,我们就只有挤在一起睡。我父亲书都没地方放。我父亲最怕他的书受潮,所以就自费在这个泉水(大水池)的这边修了茅草房,不是谷草,而是麦草。他说麦草很少有“辐射热”,谷草要坏。而且是土泥巴墙,一路打上去。窗子外面编的是篾笆,里面是玻璃。所以这个房子很大、很亮,不仅冬暖夏凉,还防潮。后来又在书房里装了地板与玻璃,放了他的4个书柜,书柜里放经史子集这些他认为比较珍贵的版本。同时他又做了4个书架,《东方杂志》这类就在墙上架起板子放着。
赵义山:伍老师,你讲这一段大概是1940年前后的事情?
伍尚仁:是的,就是我上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时。
赵义山:伍老师,我还想知道非百先生当年是从重庆直接到南充办西山书院,还是先到成都待过,然后再从成都到的南充呢?
伍尚仁:这个就不知道了,他可能两个地方都在走。因为我是住校,只有星期天才看得到他们,甚至有些时候半年才看得到他们,我的学校当时一迁就迁离南充60里。
赵义山:我以前得知的信息是,非百先生当年好像从南京中央大学又回四川大学来任过教。
伍尚仁:嗯,这个时候,抗战还没有结束,但局部已开始反攻。日本人的轰炸少了,中国的飞机多了、机场多了,成都附近都是小机场。有时武汉起飞,这里马上起来迎战,而且成都附近办了很多空军学校,培养大量的空军飞行员。美国援华、苏联援华,形势改变了。我在华西协合大学读书的时候,内战还没爆发。我父亲就在成都、南充两个地方来往,西山书院没停,他又和蒙文通老师在成都金牛区办了一个尊经国学专科学校,去义务当教师。
伍尚仁老师1949年毕业于华西协和大学哲史系时的师生合影照。前排右五为蒙文通先生,后排右四为伍尚仁老师
蒙文通老师在四川省图书馆当馆长,同时又办尊经国学专科学校。还有一个叫王恩洋的南充人办东方文教学院;一个叫魏时珍的蓬安人办成都理学院,并当院长,就在现在八里庄二仙桥那里。所以成都周围就有很多高等学校、高等专科学校。而这些都是民间办的,因为国民政府没那么多钱来办学校,但又有许多流亡学生需要读书。四川一下文化就发达起来了。
赵义山:伍老师,您知道那会儿的西山书院办学规模大概有多大?有200 人没有?
伍尚仁:解放后才有。因为那时候金陵女大历史系成都才收4个人,而且我们这一届金陵女大的学生是17年来收得最多的一次,我记得收了86个,音乐系这些只收一个两个。后来到华西,我这个年级毕业时也只有18人,我还有一张毕业像。所以我父亲那个书院能有十几二十个人一个专业,就算是相当多的了。不能和现在的大学规模相比,那时候只有在四川这个地方招生。云南的都去读西南联大,贵州和川南的,有些读贵阳师范学院、贵州大学等学校。那时全国几十个学校,搬到云、贵、川、陕等省,四川算最多的。
赵义山:后来这个西山书院改为川北文学院,您又去听过课没呢?
伍尚仁:不是改,这两个学校是先后创办,后来同时存在,然后再合并。
赵义山:同时存在?就是有西山书院的时候就有川北文学院?
伍尚仁:川北文学院建立时,西山书院的名称还在,直到正式宣布成立川北大学时才结束。川北大学建立时,当时的川北文学院,只是把“川北”两个字改成“川北大学”。
赵义山:那在您的记忆当中,是西山书院早呢,还是川北文学院早?
伍尚仁:西山书院早,西山书院再晚不得晚过1944年春天。因为我1942年下半年9月进高中,1945年7月毕业。就是这段时间,我也住到西山,我父亲把我带进去听课,甚至有段时间我还住到西山我父亲那个寝室的2楼,因为我们这边的房子要还给人家,就是有泉水那个房子。
赵义山:西山书院和川北文学院有没得继承关系?两个是并列、分开的学校,还是有前后的承续关系?
伍尚仁:两个学校先是并列。1949年6月,西山书院与川北文学院合在一起招生,新学期开始后,都在一起听课;川北大学文学院建立后,西山书院的学生,就都到川北大学文学院去了。
赵义山:川北文学院的情况您知道多少呢?
伍尚仁:我当时还在华西协合大学上学,它就成立了。
赵义山:西山书院合并到川北大学文学院后,非百先生还在里面任教、任职没呢?
伍尚仁:川北大学文学院,我父亲当院长,管历史系;张静虚是副院长兼教务长,管哲学、社会系。
赵义山:川北文学院是川北农工学院合并过来后才改为川北大学,还是川北大学已经办了才合并的?
伍尚仁:这个事我算是局外人,无法准确回答。因为中间代表川北大学文学院去跟他们谈招生、选地方等问题,通通都是张静虚。而张静虚在成都的 时候,不晓得是什么原因,他到社科院去了。所以这段历史就中断了。
西山书院、川北文学院时期的文化名人
赵义山:伍老师,您还记得西山书院刚创办那个时候,即1943年,最早的老师是李源澄还是?
伍尚仁:蒙默那个序中就有⑦。他父亲(蒙文通)说:伍伯伯要办西山书院,我叫李源澄去给他当助手,你就跟着去听课。李源澄的弟弟也一起,他们3个人一起到南充。
赵义山:从重庆到南充?
伍尚仁:由成都到南充。这就是西山书院的开始。不过时间还可以往前推,因为李源澄没来,我父亲一个人就可以开课,还有南充的许多教授。
赵义山:这个时候的李源澄您了解多少?
伍尚仁:他的情况,我不是太了解,只知道李源澄是蒙(文通)老师和廖季平经学方面的弟子,主要是蒙老师的弟子,算是廖季平的徒孙,他把他的弟弟李源委一起带起来了。听说在西师⑧他和吴宓两个很好,有通信。他是1957年被打成“右派”,当时是西师的副教务长。
李源澄先生(右)与傅平骧先生
蒙默就是和李源澄一起到的南充。李源澄是专职教员,在西山书院上课有工资;他家里有困难,他是“苦读”。而且他早年好像还在苏州章太炎那儿学习,后来我父亲给他在南京找了一个职位,他在南京上课,又到苏州去听课。
赵义山:李源澄老师在西山书院讲什么内容?伍尚仁:我只听了他一个晚上的课。他讲《论语》,听的时候已讲完前面,后半部就在讲《先进》,只记得:“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李源澄老师上课要点蚊香,两边都要点,我就挨着他坐,薰得我眼睛都睁不开。他要在坝坝头讲,不在教室里讲。
赵义山:徐澄宇先生⑨当时讲的是什么呢?
伍尚仁:我先记得的是继李源澄之后的汤炳正,也只听了一次他的《文字学》。徐澄宇讲的好像是《音韵学》,但我没去听过。我给我父亲讲,我去听李源澄的课,影响了人家,你给我讲算了,我父亲也没跟我讲。
著名楚辞学家、西山书院创办之初首任教授之一汤炳正先生
大概是我读初中时,我父亲给我讲过3卷《孟子》,讲到《滕文公》就没了。我们那会儿,天一亮就起来,个人划分“势力范围”扫地,扫了就到我刚刚给你说的我父亲那个书房,去背旧课。背了就讲新课,讲3段,3段循环。晚上大人在靠烈士墓那边坝坝头喝茶,就把我弄去背书,从头背到尾。假如讲 到《梁惠王》,就要从头把梁惠王背完。不能看书,几个人一起背,背了就循环。这是读小学时,整个四川都流行的模式。
我读高三的时候⑩,徐澄宇就到南充来了,是我父亲把他请来的,他当时好像是系主任,特别长于诗词。他的夫人姓陈,也是和他一样教这方面的课。徐澄宇来的时候是开讲座。这时我家已从西山搬下来了。
丰子恺⑪也来过西山书院。他还教我弟弟画画,但我没见过他。
赵义山:(丰子恺来)这是哪一年的事?1943年,还是1944年?
伍尚仁:这个我还得慢慢查。谢无量⑫也来过,还给我们写了字,放到堂屋里。这是我妹妹给我说的,我记不到,因为我没去细看,他写的字小。后来 写了一副大的,贴在我们大厅门上。我妹妹还记得那几个字:驶玉虬,超北海;展尺素,图嘉陵。
赵义山:谢无量来的时候你考上大学没?
伍尚仁:我已经读大学去了。
赵义山:那就是1945年到1949年这个阶段了?
伍尚仁:有可能抗日战争时期也来过,因为他们都耍得好,在南京时就经常在夫子庙或玄武湖这些地方一起耍。
赵义山:您还记得有一个叫杨邨人⑬的人吗?
伍尚仁:我晓得这个人,是西山书院的老师。
赵义山:他跟办《学衡》杂志的人很熟,跟鲁迅还打过笔墨官司。
伍尚仁:还有唐国庆⑭也在西山书院教过书。因为我父亲除了聘专门管学生又教课的,像汤炳正、李源澄这些人外,还有些人是义务上课。如蒙文通、丰子恺,都是义务上课,只是走的时候送点土特产,然后在家里招待。他们天天在我家里住都可以,我母亲还去给他们加餐,也不是什么大鱼大肉,就是有时候弄点鱼、花生米这些小菜下酒,喝喝酒就是了。那个时候蒙文通还写了一首诗,写在篾笆扇上,我只记得3句。第一句记不清了,大概就是写朦朦胧胧的嘉陵山水;第二句开始是“:江上新居似画船。醁酒一杯人共醉,不消明月也神仙。”(赵义山教授提示:我猜想,第一句是否是“山头绿树袅轻烟”?)
他们当时就在我家院坝里,我母亲给他们端酒去。但我父亲滴酒不尝,说话却很幽默,有时语带双关,他们经常互相开玩笑。他们常说我父亲是“蓬安三杰”之一,和魏时珍、张怡荪并称。在抗日战争时期,人家就说他是墨学专家,南充有些大商人请他吃饭,跟他开玩笑说:伍老师您是“麦学”专家(按:四川话中墨和麦发音相同),请问,这个“麦子”(谐音《墨子》),人家买的都不生虫,我买的“麦子”生虫,是咋个回事呐?我父亲说:生虫的话,那最好你就不要买了。然后又有人问我父亲:伍先生,你经常参加宴会,你酒量有好大?我父亲说:我的酒量很大很大。人家问:你可以吃好多不醉?我父亲就回答说:我看你吃好多我都不醉,哈哈……他们传我父亲这类笑话很多。
赵义山:您讲蒙文通先生在西山书院上课,是1943年、1944年的事吗?
伍尚仁:他要晚点,1943年、1944年是李源澄,蒙文通是1944年到1945年。当时邓锡侯当省长,营山人要编营山县志,就请蒙文通当主编。我父亲认为机会来了,就说:“你(蒙文通)到那里去编县志,不可能一天到晚坐到营山,到南充来给西山书院学生上课吧。”所以蒙文通就在这个时间来西山书院上课、开讲座,内容是史学史、“沿革”地理等。他白天在西山书院上课,晚上就住我们家里。
很有可能朱光潜⑮也去上过课,但这个是我推测的。当时日本人轰炸成渝,南充成了一个躲避战乱的大后方,所以好多名人都在南充。当时朱光潜就住在西山脚下,我父亲跟他也有来往。我父亲的《中国古名家言》一书出版后还给他送过一本。朱光潜的夫人叫奚今吾,是南充大商人奚致和的二女儿,我母亲一直叫她奚二姐,她们好像有点远房亲戚关系。而且张静虚也是朱光潜的学生,当时我父亲要是请他去给学生们上课,也很有可能。但因我那时读书去了,没有看到,只能说是推测。
伍非百与伍尚仁
赵义山:伍老师,您是1929年到的南京吗?
伍尚仁:是1929年底1930年到的南京。我这儿有一张照片,您可以看看也可以拍⑯。父亲1926年到的成都大学(现四川大学)。那年张澜当成都大学校长,聘请了一批年轻教师,有你们熟悉的李劼人,写《大波》的。我母亲原先在南充上中学,读的四年制学校——端明女校,这个学校校长也是张澜,他动员这批中学生考成都大学,这样我母亲就到了成都大学。所以我父母结婚,张澜是主婚人。当时我父亲30多岁,我母亲20岁。
西山书院、川北文学院创办者、墨学大师伍非百先生与妻子王元德女士合影(1956年前后任四川省图书馆长时)
赵义山:伍老师,那您到了南京后住了多久?
伍尚仁:我去南京时大概1岁,由奶妈带去。1937年,我8岁半回来。不过在这之前还回来过,1932年初,我外公病重,我父亲请假回来看望。外公病逝后,他办完丧事,假期也差不多快要结束,戴季陶就打电报给他,说考选委员会秘书长有调动,让他赶紧回南京接任。但因当时南充嘉陵高中缺钱,我父亲和当时驻防南充的杨森比较熟,所以张澜就动员那些学生和家长去挽留我父亲,想让他去找杨森要经费,把南充高中再办起来。因此,我父亲把外公丧事办完后又留下几个月(在南充当嘉陵中学校长),到暑假才和我母亲一起回南京。后来,我在家里看到一对印,就是候任秘书长,我才知道父亲任考选委员会秘书长这个事。
七七事变后我们就回来了。我记得很清楚,当时船靠不了岸,大家拥挤上船。人们还不是很恐慌,因为那个时候日本尚未进攻上海,还在平津作战。
我们在8月初就走了,在宜昌换船,应该就在沙市和宜昌之间。有一天早晨起来听到广播说日本进攻上海,刚好是“八·一三”,我们已到长江中游,过了武汉,就在宜昌换成川江小轮船,换船时候听到的广播。所以我判定,我们是8月几号动身的。动身时只有两个随同,一个是我小弟弟的保姆,那时我小弟弟半岁,保姆很爱他,愿意送到重庆后再回去,且取得她父亲和丈夫的同意;还有一个是带我倒数第二个弟弟的干保姆,江苏泰县人,小弟弟的保姆是安徽巢县人,因我从小就帮他们写家信,所以能记得她们的家乡。我们只买到3张船票,其中母亲那张是当时仅有两个号的最高级的房间,她就带我的大弟弟和妹妹一起住,另外两个保姆带着我两个弟弟住底仓,我就在餐厅里面铺地铺。
赵义山:到重庆以后,非百先生有到重庆接你们吗?
伍尚仁:他从贵州到重庆接我们。接了之后大概短短几天就又回南京了,他要回去汇报。
赵义山:他只身回南京吗?
伍尚仁:是,他只身回南京。
赵义山:那非百先生是什么时候从南京返回来的呢?
伍尚仁:这个在他的年谱初稿里都没有纳入,我都不知道。我侄女,我妹妹的女儿,四川大学法律系毕业,20年前就在澳大利亚定居。她到台湾去复印的考试院的资料显示,他大概是南京大屠杀前几天离开的。上海抗战8月13开始,打了整整3个月。那就是11月12号或13号,国民党大军撤退,也就是11月十几号就陆陆续续分期、分批地回到南京或南京附近。这个时候我父亲还在南京,11月17号,我看资料上写的“本院令秘书长许崇灏、参事伍非百、袁xx、丁xx科员同xx等18员随同政府出发,其他秘书科员5人,随同院长服务”。他们的正、副院长又过了3天最后撤退。但最后他也不是回四川,而是到指定地点,所以我没看到我父亲,我也不知道他好久回的重庆。据说大概是12月上旬才到重庆。当时我母亲生病,我每天带我妹妹去上学。我在南京读到小学三年级,也就是8岁读到了6册。
南充西山洋人湾原西山书院教学楼(2021年5月19日 赵义山 摄)
赵义山:那您读得很快哦。
伍尚仁:我读的中央大学的实验小学,完全是西式教学,天天都在耍。我只记得我班主任的名字,其他老师的名字都记不到了。我们班级的名字,就是班主任的名字不加姓。比如说这个老师姓李,叫李希白——他想学李白,那么我们读的班级名字就叫希白级。后来我评特级教师时,放了一个日本电影,我一看,电影里也是那样。上的课我只记得一个自然课。因为我父亲是特约教授,经过考试,我大概在5岁进到这个小学。我的名字是临时取的,那张照片上还是“寿儿”,就是希望我长寿。而“仁者寿”,所以我就叫“尚仁”。
赵义山:1937年您回重庆后又在哪里上课呢?在南充还是?
伍尚仁:在重庆市中区。我们家当时住在枣子岚垭,我父亲把枣子岚垭那一栋楼房几层楼一起租了。但我们家只住了一两间,那些考试院疏散来的人,分别住其他的房间。
赵义山:非百先生在武汉可能没待很长时间?
伍尚仁:父亲是否去过武汉,我不清楚。因为1938年10月,武汉、广州相继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陪都)。毕竟战争时期,在武汉失守前可能战事也很紧张,不知他是否会去。
赵义山:非百先生在重庆那会儿,在“陪都”的考试院待了几年,下一站到了哪里?
伍尚仁:没待多久。就是1937年12月到1938年底。因为1938年国民党各部门精简人员,沦陷区的一些人也跟过来了,他就请求辞职回家,把职位让给其他同事。他还专门先送我回南充。
赵义山:这可能是1938年到1939年的事情了?
伍尚仁:是1938年9月到10月,父亲送我回南充,然后我就住校求学,一直到工作30多年都是在学校,吃伙食团。
赵义山:那非百先生又是好久回的南充呢?
伍尚仁:大概是1938年底。因为他还有很多在南京买的图书和他的著作在这边。
赵义山:那这是您还在上小学的时候?
伍尚仁:是的。我11岁上初中,13岁上高中,只有高中没跳级。16岁就考到金陵女大。当时金陵女大历史系在成都只收了4个人。
徐澄宇老师劝我去考中央大学,我父亲说没得亲戚,我又小,才16岁很不放心。他(徐澄宇)就说:“住我家嘛。”我母亲给徐老弄到嘉陵江边新鲜好吃的鱼,徐老很高兴,就写了一组诗,第一首我记得:“十年不食武昌鱼,每对春风忆故庐。今日南充江上味,慰情何似洞湖居。”
蒙(文通)老师比他(徐澄宇)晚几个月到南充,问我考什么学校,我父亲说“:到重庆考中央大学。”蒙老师说“:不要去,不要去!那么热你跑到重庆去干嘛,比南充还热,你到成都,到成都。”我父亲说:“现在到成都做什么呢?你就在南充。”蒙老师说:“我过几个月要回去,你就住我那里。”他说华西坝凉快得很,教授也比中央大学好。我父亲就列举了中央大学的钱穆等一大批老师。蒙老师就说,那现在华西跟它比教授更多,5个大学一起开课⑰,外校的人都可以来选课听。
著名经史学家,西山书院、川北文学院兼职教授蒙文通先生
后来蒙老师又提出第二个建议,他说必须要读两年古书,反正我现在小,才16岁,干脆在西山书院先上两年学,满了18岁再去读大学。我母亲主张我学医,学医就必须要多学外语,还要加理化课,特别是化学、生物都重要。我父亲说算了算了,还是学文,现在我们缺少这些实验设备,学不到很多知识。我母亲就说,那你读两年古书,把现在学的就丢生疏了,考不起怎么办。蒙老师就说,让她先去考起,然后休学两年回南充读古书,读了古书再去复学。后来我才发现他的意见很好,因为很多古书,我多少还能啃点点。
赵义山:那你是不是就按蒙先生的建议休学了呢?
伍尚仁:我只负责考学校,没去看发榜。考上了家里喊我回来读我就回来读,喊我在外面读我就在外面读。所以后来我当班主任,遇到一些学生耍得不知天道白日,我觉得很自然。当时我任教的班,先后出了两个院士。南充地区只有两个院士,都出在我带的班上:一个是我当初中毕业班班主任时带的学生,他是国防科工委解放军中将,负责卫星上天的总策划,在酒泉工作了20年;另一个就是59高的,比他晚了八九年,是我班上的学习委员。当然,学生能成长为院士,应归功于党的领导与新中国诞生给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他们读的是“翻身”书,刻苦学习,战胜困难,为国家在航天和新能源方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作出贡献。并且我们学校经过解放后的改造、经过抗美援朝运动和宗教界的“三自运动”(即自立、自养、自传),重新组织了董事会,由西南文教部直接拨款,学校也成为四川师范学院的实习基地⑱,成为“川师附中”,所以我比较幸运,正好教了这两个班。
赵义山:您1945年考金陵女大,抗战胜利后,内迁学校不是“复原”(迁回原地)吗?那您是又到南京去读到毕业了?
伍尚仁:这又和我父亲有关。我奉父命转学华大哲史系,直至毕业。我读书的事大多是家里安排,父亲想起来就教我一下,不在就让我自己去读书。西山书院的课我常常是来一个老师旁听一次。书院里都是男生,而我每次去就是暑假,暑假男生看到我一去就必须要穿上正装,不能随便穿一个内裤、背心儿,要穿上短袖衬衫和长裤子,至少裤腿要在这里(膝盖)的一条裤子。
父亲不准我回南京去读书,因为我在金陵女大读书时,第一个月得了音乐、体育、外语3个警告。我也不知道,直接寄回南充去了。音乐是老师弹一遍琴,你就要随琴听,听后就要齐声唱,老师根本不教。体育,如果是教踢踏舞,前面两下,后面一下,要去台上跳,老师在旁边看,不会的就要被警告。英语呢,成都有两所教会办的学校,华英华美,英语都比我们好,当然就跟不上,所以可能没考及格,50多分,就被警告了。但这也算是我们南充去的高分,因为我被母亲要求去福音堂补了一个假期的英语。当时我还是愿意读金陵女大,但又觉得金陵女大在这些方面要求太多了。当然后面没有警告了,我都把分数补起来了。当时我们住在3楼,2楼就住的吴贻芳,因为对吴贻芳的崇拜,我愿意读金陵女大。吴贻芳在同学之间从来不说英语,尽是汉语。她下面的人有些说英语,她不理。金陵女大校歌也是两个,一个中文一个英文。
当时上体育课,其他学校上一节,我们要上4节才算一个学分,所以我们读了一年金陵女大,只有两个学分。当时我们转去华西协合大学,华西就承认我们有8个学分。这样我们就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其他课。
金陵大学要比金陵女大更好,金大我没考起,我考了一天就发高烧,但我自认为考得还是好,所以就想读,可我父亲不同意,也不同意读金陵女大。我属于免试(75分以上可以免试)转入其他学校。最后我就想转燕大,燕大有些教授的课我听过,觉得很好,所以我想去,但我父亲也不同意。他说“这个仗看来是非打不可(国共内战)”,当然我也没对其他同学讲,因为那个时候还在谈判。父亲说“:北京没有亲戚,我没法给你寄钱来,你还是不要到北京去了。”我就想去南京,因为那里毕竟是国民党的统治中心,有些名牌教授在南京。但父亲还是说:“这个战争不是短期内能结束的。”⑲我觉得他判断形势特别准,当然后来我才知道,因为他和民盟、民革还有地下组织那些人,都是老同志、老朋友,才可能有那些信息,西山书院和川北文学院可能才会有那么多地下党员,才会有那么多地下党的教师。
我读大学时,父亲只有大一没关注过我。大二为了陪我,同时为西山书院筹款募捐请教师,他就在川大担任教学工作,既上大一的普通国文,又上二三年级的中国哲学史、先秦诸子等课,有时也开专题讲座。他当时在川大好像领的二级教授的工资。大概在1947年还是1948年期间,我偷领了他工资,给我的好姐妹缴了整个学期的所有费用和5个月伙食费,也给我自己缴了。后来在父亲要求下,又给一个表姑的儿子送去10多块钱的学杂费,最后就只剩几块钱。我父亲开学到了成都,追问我为什么只有几块钱。我就把偷偷给同学缴纳学费的事情告诉了他,最后父亲还去在成都开铺子的南充熟人那里借钱花。
父亲很节约,带我吃饭都不去大馆子,去东城根街那些黄包车夫吃的馆子。他说这个馆子最好,我说哪点好?他说你看这个连锅汤,就是煮肉的汤,把萝卜下下去,萝卜也吃了,饭也吃了;饭也是,米汤也在里头吃了多养人呢。我住在蒙(文通)老师东大街图书馆的宿舍,只有我妈或是我表哥表姐来了,才可能在春熙路东大街吃一顿。
赵义山:那个时候母亲是从南充来吗?住在南充吗?
伍尚仁:我妈后来也到了成都,待了半年,先后住在娘娘庙街和东门街,与谢无量先生同一个院子,他家住楼上,我家住楼下。我3个弟弟在成都上学,我在家里负责管他们。后来我毕业找工作,参与当时的“六腊战争”。在父亲帮助下,我争取到一个初中班的外语课。当时父亲开玩笑说:“你大学毕业后的收入,只够你的早餐,还要我继续管你吗?”我求他再帮我一次,于是父亲只好把我的毕业论文底稿拿去给民德中学(现南充一中)的校长看。校长看了说“:可以胜任高中课程。”于是他把自己所上3个班级的历史课让给我。
伍非百在女儿伍尚仁照片背面的题词
赵义山:谢谢您,伍老师,在和您的谈话中我弄清楚了一些我一直想知道的事情。您真的是“仁者寿”,这句话在您这儿一点都不假。
伍尚仁:好多事情我都没对外人说过,谢谢你们帮我留住这些珍贵的资料!
(本访谈得到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院长王川教授关心支持,谨致谢忱!)
注释:
① 西山书院(1943—1949):中国墨学大师伍非百先生于1943年春在南充西山洋人湾赁屋创办,开设精修和博习两班,以文学、哲史为学习内容,学制三到四年;其后不久,伍非百先生又于南充西山赛云台创办川北文学院。1949年,两校合并为川北大学文学院,有学生300余人。先生曾亲任两院主讲,且先后聘请著名经学家、教育家李源澄,著名楚辞学家、教育家汤炳正,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蒙文通,著名经学家徐澄宇以及大学者谢无量、丰子恺等名流俊彦前来执教、讲学,著名学者、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钟肇鹏、四川大学教授蒙默等,曾就读于始创之西山书院。川北大学文学院建立后,伍非百先生亲任院长,张静虚任副院长、教务主任。设文学、哲学、社会3系,增聘黄道庸、叶平夷、赵稚为、王文彝、陈古松、马贯亭、杨邨人等为教授。1950年,在川北区党委和川北行政公署领导下,原三台私立川北农工学院迁来南充,与川北大学文学院合并,成立公立川北大学。西山书院、川北文学院、川北大学文学院、私立川北农工学院、公立川北大学,即先后为今四川师范大学与西华师范大学两校前身。
② 伍非百(1890—1965),四川省蓬安县人,墨学大师。辛亥革命后,任第一届四川省议会议员,并先后任成都大学、中央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协合大学教授,国民政府考试院考选委员。西山书院、川北文学院创办者。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川北行署委员、川北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图书馆馆长、四川省人民政府委员、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文史馆馆员等职。著有《墨经解故》《尹文子略注》《公孙龙子发微》等(后合为《中国古名家言》),得梁启超、廖平等学术大师赞赏,在学界享有盛誉。伍尚仁(1928—),四川省蓬安县人,著名墨学大师伍非百先生长女。1945年考取金陵女子大学,1949年于华西协合大学毕业。学成后任教于南充一中数十年,施教有方,南充籍两名院士皆出自其所任教之班级,20世纪80年代被评为首批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并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在巴蜀地区中学教育界享有极高声誉。育子3人成才,尤其长子刘果生、次子刘建生,分别在医学、物理学方面有所建树。伍尚仁老师后于成都十二中退休家居。赵义山(1953—),四川省南部县人,文学博士,当代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著名诗词曲赋作家,四川师范大学首届狮山学者杰出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高校首届天府学者特聘教授,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四川省高校教学名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国韵文学会副会长、中国散曲研究会会长、四川省文史馆馆员。曾任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社科联副主席,佛山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曾兼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政协四川省委委员、民盟四川省委委员、民盟南充市委副主委等职。著有《元散曲通论》《明清散曲史》,编著有《中国分体文学史》《巴蜀文化大典》等著述30余种,多次获国家和省政府奖励,在学界享有较高声誉。创作诗词曲赋500余首,广受读者喜爱,辑有《斜出 斋韵语集》。
③ 汤炳正(1910—1998),字景麟,山东省荣成县人。著名楚辞学家、语言学家、教授。1935年入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研究班,受业于章太炎先生,在学术思想与治学方法上深受太炎先生影响。治学严谨,解屈赋中诸多疑难,在中外学术界有重要影响。先后任教西山书院、川北文学院、川北大学、四川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兼任中国屈原学会会长、《楚辞研究》主编、中国诗经学会和章太炎研究学会顾问。著有《语言之起源》《屈赋新探》《楚辞类稿》《渊研楼屈学存稿》等。据伍尚仁老师提供的汤先生便签所记,汤先生1944年夏到1945年冬,在西山书院任教,1946年一度离开。1949年应伍非百先生之聘又回到南充,任教于川北文学院。
④ 蒙默(1926—2015),四川省盐亭县人,国学大师蒙文通先生之子,著名历史学家、教授、研究生导师。曾在西山书院创办之初,就学于李源澄先生门下,1951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曾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实习研究员,1961年起任教于四川大学,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百越民族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会理事、四川省民族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著有《南方民族史论集》,合著《四川古代史稿》《凉山彝族奴隶社会》,整理蒙文通遗稿《越史丛考》(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及其他史学文献多种。
⑤ 李源澄(1909—1958),字俊清,四川省犍为县人,著名经学家、教育家。师从廖平、章太炎、欧阳竟无、蒙文通等先生。曾在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进修经史之学,并受聘教授于无锡国专。1937年在苏州创办《论学》杂志。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川在国立四川大学、蜀华中学等校讲学,后又去贵州、云南执教于内迁的浙江大学及大理民族文化书院。1942年再回川大执教,后去西山书院。1945年在灌县(今都江堰市)创办灵岩书院。1947年去昆明执教于云南大学及五华书院。1948年受大学者梁漱溟之邀,到重庆北碚勉仁文学院作教务长和史学教授。1949年兼任重庆四川教育学院史地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南师范学院副教务长兼历史系教授,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58年病逝。著有《诸子概论》《学术论著初稿》《经学通论》《秦汉史》等。
⑥ 钟博约(1925—2014),即钟肇鹏,成都人,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曾与蒙默先生一道就学于西山书院李源澄先生门下,1948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研究室研究员、室主任、学术委员。兼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特约编审、孔子基金会首届理事、中华孔子学会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顾问、中国道教学院客座教授等职。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著有《孔子、儒学与经学》《谶纬论略》《桓谭评传》,编著《道藏提要》《道教小词典》,古籍整理有《春秋繁露校释》《管子简释》《鬻子校理》等,其著述凡数十种。
⑦ 指蒙默给《中国古名家言》写的序——《缅怀墨学大师伍非百先生》,载《文史杂志》,2010年第1期。
⑧ 指1950年成立的西南师范学院,1985年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与西南农业大学合并成立西南大学。
⑨ 徐澄宇(1902—1980),名英,字澄宇,湖北汉川人,著名历史学家、诗人。192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与老师章太炎就经学问题公开论辩,在学术界引起震动。先后任教于交通大学、安徽大学、河南大学。1932年曾任安徽大学中文系主任。1938年入川,任中央大学教授、国史馆编修、中央研究院院士。1944—1945年间,应伍非百先生之邀,执教西山书院。抗日战争胜利后,执教于东吴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教授。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著作甚富,有《甲骨文理惑》《诗经学纂要》《楚辞系年》《国文史学大纲》《论语会笺》《杜诗学发凡》《名理甄微》《乐府古诗》《张王乐府》《诗法通微》《徐澄宇论著集》等。
⑩ 伍尚仁老师读高三是1944—1945年。
⑪ 丰子恺(1898—1975),原名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浙江崇德(今属浙江嘉兴)人,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与音乐教育家,在艺术界享有盛誉。曾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抗战时期曾执教于流亡中的浙江大学。1942年到重庆,曾执教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约1944—1945年间,应伍非百先生之邀在西山书院讲学。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市人民代表与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1960年,上海市中国画院成立,他担任首任院长。“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其著述丰硕,主要有《缘缘堂随笔》《子恺漫画》等。
⑫ 谢无量(1884—1964),原名蒙,字大澄,号希范,后易名沉,字无量,别署啬庵,四川省乐至县人,近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诗人。1901年与李叔同、黄炎培等同入南洋公学。清末任成都存古学堂监督。民国初期在孙中山大本营任中山先生秘书长、参议长、黄埔军校教官等职。其后从事教育和著述,先后任广东大学、东南大学、四川大学等校教授。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应伍非百先生之邀讲学西山书院。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川西博物馆馆长、四川省文史馆馆员、四川省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在学术、诗文、书法方面都允为一代大家,在学界享有盛誉。著有《楚辞新论》《词学指南》《谢无量文集》等。
⑬ 杨邨人(1901—1955),广东潮安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监誓人为董必武),曾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文学团体“太阳社”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共领导的“左翼戏剧家联盟”首任党团书记。1933年6月17日,于《大晚报·火炬》化名柳丝,写作《新儒林外史》攻击鲁迅。曾任教于西山书院、川北大学文学院、四川师范学院。1955年肃反运动时跳楼自杀。
⑭ 唐国庆,西山书院聘任的历史学教师,生平事迹待考。
⑮ 朱光潜(1897—1986),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1925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其后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约1945年前后曾居留南充西山,很可能于此时在西山书院短暂任教。1946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美学与西方文学。著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等。
⑯ 伍尚仁老师出生于1928年12月末,根据伍老师提供的照片,她出生刚满80日时,其父伍非百先生赴成都大学教书。所以根据其父题词,1929年初,她在南充,非百先生在成都。
⑰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东、中部高校相继被迫西迁。华西协合大学曾与迁来成都的燕京大学、齐鲁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4所教会大学联合办学,故称这一时期为抗战“五大学联合时期”。
⑱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川北大学经撤并后改名为四川师范学院,校址在川北行署所在地,即今西华师范大学北湖校区。1956年,四川师范学院又一分为二,本科迁成都,即今四川师范大学;专科留南充,成立南充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升为本科即南充师范学院,1989年改名四川师范学院,2003年改名西华师范大学。
⑲ 最后伍尚仁老师还是在父亲的“安排”下,从金陵女大转到华西协合大学读到毕业。
· 编后记 ·
有些过往历史,虽不见于文字记载,但还存于见证人记忆中;见证人在,那段历史就在,见证人一旦作古,那段历史便烟消云散。因此,有些濒临失落但确有价值的历史需要抢救。这篇访谈录,便是抢救一段历史的典型个案。将文中所叙的人和事,与有关直接或间接的资料核对,基本可以认为:四川师范大学与西华师范大学共同的根,应当追述到伍非百先生1943年在南充西山洋人湾创办的西山书院,而不是1946年的川北农工学院。如果两校将创校历史的起点定在1946年,那么,不仅抹去了西山书院那一段名人荟萃的辉煌历史,让两校的开创期乏善可陈,同时,也抹去了众多名流的开创之功。希望这篇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访谈能引起两校领导和学子重视,力争尽快还原历史本来面目,不仅给先贤往哲以应有的礼敬和尊崇,也让名流荟萃的那段辉煌历史能在两校校史中得到彰显,从而激发两校师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努力把自己的学校办得更好。如此,将不失为四川现代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
赵义山(1953—),四川南部县人,文学博士、当代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著名诗词曲赋作家,四川师范大学首届狮山学者杰出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韵文学会副会长、中国散曲研究会会长、四川省文史馆馆员。是四川省高校首届天府学者特聘教授、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四川省高校教学名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社科联副主席,佛山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曾兼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政协四川省委委员、民盟四川省委委员、民盟南充市委副主委等职。著有《元散曲通论》《明清散曲史》、编著有《中国分体文学史》《巴蜀文化大典》等著述30余种,多次获国家和省政府奖励,在学界享有较高声誉。又创作诗词曲赋500余首,广受读者喜爱,辑有《斜出斋韵语集》。
王旭(1991—),四川泸州人,哲学硕士,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美学,西方美学。
编辑:中华传统文化学院
中华传统文化学院 1月前 87
中华传统文化学院 1月前 110
中华传统文化学院 2月前 42
中华传统文化学院 2月前 41
中华传统文化学院 4月前 113
中华传统文化学院 5月前 39
中华传统文化学院 5月前 70
中华传统文化学院 5月前 205
中华传统文化学院 6月前 79
中华传统文化学院 6月前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