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成秀: 《宋代大朝会用乐及其变迁研究》,《音乐艺术》,2019 年,第 2 期,第 48—58 页。
[2] 渡边信一郎: 《元会的构建———中国古代帝国的朝政与礼仪》,沟口雄三、小岛毅主编: 《中国的思维世界》,孙歌等译,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 376 页。
[3] 朝用雅乐、会用俗乐的用乐框架是汉魏以来的传统。汉魏时有雅乐 《驺虞》等四曲用于朝, “每正旦大会,太尉奉璧,群后献礼,东厢雅乐常作著是也”。会以宴飨为主则多用俗乐,汉代有鱼龙曼衍之戏,晋代有吴歌西曲、百戏以及房中女乐。参见房玄龄等著: 《晋书》卷 22 《乐上》,北京: 中华书局,1974 年,第 684 页。及 《晋书》卷 21 《礼下》,第 651 页。司马彪: 《后汉书·志》第五 《礼仪中》,北京: 中华书局,1965 年,第 3131 页。沈约: 《宋书》卷 14 《礼一》,北京: 中华书局,1974 年,第 334 页。
[4] 唐代元正朝会用乐框架据 《开元礼》等礼书所载,加重了雅乐在朝贺中使用的比例。按 《开元礼》,唐代会上用乐有两种: 一是宫悬、登歌、二舞; 一是九部乐。这两套体系,前者以雅乐为主,后者则是以俗乐为主,两者并不共存,凡大朝会二者择其一行用。又据 《旧唐书·职官志》: “凡元日,大陈设于含元殿,服衮冕临轩,展宫悬之乐……凡冬至,大陈设如元正之仪……凡千秋节,御楼设九部之乐,百官袴褶陪位”,则至正朝会用二舞,惟千秋节用九部乐,至正朝会全用雅乐。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至正朝会中,会仍以俗乐为主。九部乐其后发展为坐、立二部伎,坐部伎为堂上表演之乐舞,共六部,第一部为 《燕乐》。《燕乐》中 《景云舞》被誉为 “元会第一奏”。那么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至正朝会也用九部乐等俗乐,且显然这一套用乐仪式获得的认可度也更高。另据一些唐代元正朝会的应制诗篇,有: “陈八佾象钧天之仪,舞百兽备充庭之实”之语,可见唐代元会用乐并非全如《开元礼》所载,而是仍有动物戏一类的散乐。参见萧嵩等著: 《大唐开元礼》卷 97,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 454、456 页。刘昫等著: 《旧唐书》卷 43 《职官二》,北京: 中华书局,1975 年,第 1829 页。《旧唐书》卷 28 《音乐一》,第 1046 页。董诰等编: 《全唐文》卷 450,北京: 中华书局,1983 年,第 4600 页。
[5] 〔宋〕王溥: 《五代会要》卷 5,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第 85 页。
[6] 〔元〕脱脱等著: 《宋史》卷 116 《礼十九》,北京: 中华书局,1977 年,第 2743—2744 页。
[7] 〔元〕脱脱等著: 《宋史》卷 126 《乐一》,北京: 中华书局,1977 年,第 2939—2940 页。
[8] 同注⑦,第 2940 页。
[9] 〔元〕脱脱等著: 《宋史》卷 98 《礼一》,北京: 中华书局,1977 年,第 2421 页。
[10] 〔元〕脱脱等著: 《宋史》卷 116 《礼十九》,北京: 中华书局,1977 年,第 2744 页。
[11] 同注⑩。
[12] 〔宋〕欧阳修: 《新五代史》卷 55 《崔棁传》,北京: 中华书局,1974 年,第 637 页。
[13] 〔宋〕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卷 66 《礼乐论》,北京: 中华书局,1959 年,第 705 页。
[14] 刘复生: 《“从求古乐太深”到 “求古乐之意”———宋代 “正雅乐”的思想演变》,姜锡东主编: 《宋史研究论丛》 (第 15 辑),保定: 河北大学出版社,2014 年,第 319—334 页。
[15] 〔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 《欧阳修全集》卷 124 《乐类》,北京: 中华书局,2001 年,第 1882 页。
[16] 程元敏: 《三经新义辑考汇评 (三) ———周礼 (上)》卷 1,台北: 三军大学出版社,1987 年,第 1 页。
[17] 〔宋〕李清臣: 《礼论下》,曾枣庄等主编: 《全宋文》卷 1712,第 78 册,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年,第347 页。
[18] 〔宋〕陈旸著、张国强点校: 《乐书序》,《〈乐书〉点校》(上),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 年,第 2 页。
[19] 〔宋〕欧阳修等著: 《太常因革礼序》,《太常因革礼》,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 年,第 2 页。
[20] 〔元〕脱脱等著: 《宋史》卷 98 《礼一》,北京: 中华书局,1977 年,第 2422 页。
[21] 同注[20],第 2423 页。
[22] 〔元〕脱脱等著: 《宋史》卷 116 《礼十九》,北京: 中华书局,1977 年,第 2747 页。
[23] 〔宋〕杨仲良著、李之亮校点: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 80,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 1422页。
[24] 〔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 《苏轼文集》卷 2 《礼论》,北京: 中华书局,1986 年,第 58 页。
[25] 〔宋〕李清臣: 《礼论下》,曾枣庄等主编: 《全宋文》卷 1712,第 78 册,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年,第348 页。
[26] 〔宋〕李焘著,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304,神宗元丰三年五月戊辰条,北京: 中华书局,1986 年,第 7404 页。
[27] 杨荫浏: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年,第 401 页。
[28] 〔元〕脱脱等著: 《宋史》卷 126 《乐一》,北京: 中华书局,1977 年,第 2946 页。
[29] 〔元〕脱脱等著: 《宋史》卷 116 《礼十九》,北京: 中华书局,1977 年,第 2744 页。
[30] 〔宋〕陈旸著、张国强点校: 《〈乐书〉点校》(下) 卷 199,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 年,第 1097 页。
[31] 〔元〕脱脱等著: 《宋史》卷 127 《乐二》,北京: 中华书局,1977 年,第 2974 页。
[32]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彭林整理,王文锦审定: 《仪礼注疏》卷 9,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第 169—174 页。
[33] 〔宋〕陈襄: 《论乐劄子》,《全宋文》卷 1081,第 50 册,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年,第 42—43 页。
[34] 杨成秀认为登歌为 “颂德”,登歌象征 “德”,笙乐象征 “事”,间歌为 “德事相间”,合乐为 “欢心”,这样的改制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音乐作为一种政治表达,体现了当时人对政治文化理想的诉求,从政治思想层面解读了登歌的改制。参见杨成秀: 《宋代大朝会礼用乐及其变迁研究》,《音乐艺术》,2019 年,第 2 期,第 56 页。
[35] 〔元〕脱脱等著: 《宋史》卷 127 《乐二》,北京: 中华书局,1977 年,第 2975 页。
[36] 同注[35]。
[37] 〔元〕脱脱等著: 《宋史》卷 126 《乐一》,北京: 中华书局,1977 年,第 2942 页。
[38] 〔元〕脱脱等著: 《宋史》卷 126 《乐一》,北京: 中华书局,1977 年,第 2943 页。
[39] 〔元〕脱脱等著: 《宋史》卷 128 《乐三》,北京: 中华书局,1977 年,第 2983 页。
[40] 〔元〕脱脱等著: 《宋史》卷 127 《乐二》,北京: 中华书局,1977 年,第 2974—2975 页。
[41]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赵伯雄整理,王文锦审定: 《周礼注疏》卷 29,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 910—911 页。
[42]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赵伯雄整理,王文锦审定, 《周礼注疏》卷 22,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 691 页。
[43] 刘复生: 《北宋中期儒学复兴运动》,台北: 文津出版社,1991 年,第 22 页。
[44] 〔宋〕郑居中等著: 《政和五礼新仪》卷 35 《吉礼》,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总第 647 册,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第 281 页。
[45] 〔明〕宋濂等著: 《元史》卷 68 《礼乐二》,北京: 中华书局,1976 年,第 1707 页。
[46] 〔明〕朱载堉著、冯文慈点注: 《律吕精义》,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年,第 1150—1153 页。
[47] 〔宋〕李焘著,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299,元丰二年七月戊寅条,北京: 中华书局,1986 年,第 7269 页。
[48] 〔元〕脱脱等著: 《宋史》卷 127 《乐二》,北京: 中华书局,1977 年,第 2977 页。
[49] 同注[48]。
[50] 〔宋〕杨仲良著、李之亮校点: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33,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2248 页。
[51] 〔宋〕杨仲良著、李之亮校点: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34,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2264 页。
[52] 同注[50],第 2247 页。
[53] 〔宋〕马端临著,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 《文献通考》卷 130 《乐考三》,北京: 中华书局,2011 年,第 3991 页。
[54] 〔元〕脱脱等著: 《宋史》卷 126 《乐一》,北京: 中华书局,1977 年,第 2945 页。
[55] 〔宋〕杨仲良著、李之亮校点: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35,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2285 页。
[56] 〔宋〕吴曾: 《能改斋漫录》卷 13,北京: 中华书局,1960 年,第 383 页。
[57] 〔元〕脱脱等著: 《宋史》卷 129 《乐四》,北京: 中华书局,1977 年,第 3001 页。
[58] 〔宋〕薛居正: 《旧五代史》卷 144 《乐志上》,北京: 中华书局,1975 年,第 1930 页。
[59] 同注[57]。
[60] 刘琳、刁忠民、舒大刚、尹波等校点: 《宋会要辑稿》乐五,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年,第 419、420 页。
[61] 〔宋〕陈旸著、张国强点校: 《〈乐书〉点校》(下) 卷 199,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 年,第 1097 页。
[62] 〔宋〕郑居中等著: 《政和五礼新仪》卷 138,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总第 647 册,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年,第 647 页。
[63] 〔元〕脱脱等著: 《宋史》卷 142 《乐十七》,北京: 中华书局,1977 年,第 3345 页。
[64] 〔宋〕杨仲良著、李之亮校点: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35,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2281 页。
[65] 朱溢: 《中古中国宾礼的构造及其演进———从 〈政和五礼新仪〉的宾礼制定谈起》, 《中华文史论丛》,2015 年,第 2 期,第 136 页。
[66] 〔宋〕杨仲良著、李之亮校点: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33,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2254 页。
[67] 〔元〕脱脱等著: 《宋史》卷 98 《礼一》,北京: 中华书局,1977 年,第 2421 页。
[68] 〔宋〕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 3,北京: 中华书局,1958 年,第 23 页。
[69] 刘琳、刁忠民、舒大刚、尹波等校点: 《宋会要辑稿》礼五六,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年,第 196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