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王勇副教授著《近代汉语词汇理据研究》出版
[中华传统文化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3年3月15日
  查看:222
  来源:
image.png


作者:王 勇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2年9月

定价: 68.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以近代汉语文献为语料,围绕什么是词语的理据、词语理据的类型、探求词语理据的方法,以及词语的内部形式、内部形式与理据的关系等问题开展研究。传统的词语理据研究路径是从词形追溯概念,本书则正相反,从概念词化的角度,模拟由概念到词形的过程,重新定义词语的理据、划分理据的类型,进而重新认识词语理据与内部形式间的关系。本书认为,词语的理据是概念词化的理由和根据,主要包括概念要素理据、词法理据、认知理据和文化理据四种类型,词语的内部形式是对焦点概念要素的反映,但它不是词语理据的构成部分,更不等同于词语的理据。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书针对近代汉语词语的特点,归纳出审辨形音、追溯源头、探求文化、同义词互证、反义词互证、类义词互证、同模词互证、同源词互证和词义系统参证等九种探求理据的方法。


作者简介



王勇,1986年8月出生,湖北当阳人。201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19年进入北京语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传统文化学院副院长,四川省语言学会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训诂与汉语词汇史、汉语方言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语委科研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项,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次。



序   言

雷汉卿


词的理据,又叫词的内部形式,或者叫得名之由。张永言指出:“所谓词的内部形式又称词的词源结构或词的理据,它指的是被用作命名依据的事物的特征在词里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以某种语音表示某种意义的理由或根据。”(《关于“词的内部形式”》)蒋绍愚说:“词的内部形式,就是用作命名根据的事物的特征在词里的表现,又叫词的理据。简单地说,探求词的‘内部形式’,就是要探求词的‘得名之由’。”(《古汉语词汇纲要》)我国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往往通过声训的方式解释词语的得名之由。东汉刘熙的《释名》从声训出发诠释单音词的理据,影响深远。清代学者在宋代“右文说”的基础之上建立了“音近义通”的理论和训诂条例,旨在以声音通训诂。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翟灏《通俗编》,直到近代刘师培《物名溯源》《〈尔雅〉虫名今释》,章炳麟《文始叙例》,梁启超《国文语源解》,杨树达《字义同缘于语源同例证》,于敏《古汉语里的俚俗语源》等,对于古汉语词汇的理据不乏精彩的论断。但纵观以往的研究,关于汉语词语理据研究的不足仍显而易见:

一是注重单个字词的理据考察而忽视复合词的理据研究。先哲们揭示词汇理据主要是利用声训的方式以单音词释单音词,明清俗语辞书开始注重分析复合词的理据,但仍处于一鳞半爪的不自觉阶段。正如王艾录、司富珍所指出的:“历来的汉语语源学、词源学、训诂学、词汇学等研究,大都是在单纯词的范围内进行的,而对于合成词的研究则显得相当薄弱。”(《汉语的词语理据》)从语文辞书释义来看,导致在词语解说时存在“双音词或多音词的解释含混,不能字字落实,不能说明结构关系”等问题(《论汉语词汇的核心义——兼谈词典编纂的义项统系方法》),这些问题实际就是不明理据所导致的。

二是重视单个字词的理据考证,疏于理论和方法的归纳总结。历代关于汉语词语理据的研究已积累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散见于各类小学著作和注释类文献中,不乏精彩的“短论”,由于古代语文学家重在以声音通训诂,旨在疏通并解决文献阅读的障碍,不善于或者说不屑于将其加以总结并上升为理论和方法。

鉴于以上问题,作者明确指出:“应当顺应从考释到解释、从零散到系统、从实践到理论的研究规律,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近代汉语词语理据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力争得出对词语理据的新认识。”作者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鉴于汉语词汇理据研究的现状,以近代汉语词汇为材料,试图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词语的理据,理据可分为哪些类型?2.什么是词语的内部形式?3.词语的理据和内部形式的关系如何?4.阻碍近代汉语词语理据探求的因素有哪些?5.探求近代汉语词语理据的方法有哪些?全书以《近代汉语词典》所收复合词为对象,围绕以上问题逐层展开,如剥茧抽丝,有条不紊,多有创获,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重新定义了“词语理据”这一概念。名不正则言不顺,目前关于词语理据的最新看法是:词的内部形式和理据有别;理据与内部形式是因果关系,理据是因,内部形式是果。作者在全面观察和分析近代汉语复合词的基础上,对于词语理据和内部形式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词语理据是概念词化的理由和根据;词的内部形式是“词语意义在最初形成时反映对象特点所采取的形式”。词语的内部形式是对概念的焦点要素(对象特点)的反映,它与作为词化依据的概念要素相对应。因此,词语的内部形式也就是词语的概念要素理据的反映。词语的内部形式与理据确实存在一定的关系;但是,词语的内部形式不是词语理据的构成部分,更不等同于词语的理据。例如有学者基于以往的传统概念,对“肉松”一词的理据加以描述,但其重点在于揭示关于肉松这种物品的产生缘由,而作者认为“肉松”这个概念产生之前的因素不能看作“肉松”这个词的理据,并重新梳理了“肉松”一词的内部形式和理据,很有启发意义。

二、重新归纳词语理据的类型。英国语言学者史蒂芬•乌尔曼依据西方语言事实将词的理据分为语音理据(拟声理据)、形态理据和语义理据三种。国内有学者将汉语词的理据分为摹声、语源、特征、替代、典故、简缩、禁忌等七种基本类型(许光烈《汉语词的理据及其基本类型》)。作者在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词语理据是概念词化的理由和根据,亦即词语产生过程中做出各种选择的依据,将词语的理据归纳为概念要素理据、认知理据、词法理据和文化理据四种类型。每一类型下面细分若干小类,辅之以近代汉语具体词例加以分析说明,纠正了一批因理据不明而导致释义错误的近代汉语复音词,同时揭示了一批近代汉语新词的理据。

三、总结并揭示了导致近代汉语词语理据难以索解的主要原因。作者认为,许多近代汉语词语含义不清楚的原因正在于理据不明。作者在全面分析近代汉语词汇语料的基础上,条分缕析,将导致近代汉语词语理据难明的主要原因总结为字形干扰、语素陌生化、词汇化、词义发展、特殊造词法、词语模影响、俗词源误导、结构变异等。这些因素导致词语形义关系疏离,从而增加了词义理解和理据探求的难度。从根本上清理和总结词语理据难以解读的原因,目的在于找到探寻词语理据的突破口或抓手,有利于解决双音词或多音词释义含混,结构关系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

四、全面总结了近代汉语词汇理据探求的方法。截至目前的研究而言,具体探寻近代汉语词语理据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但探究和总结近代汉语词汇理据探求方法的成果则不多见。作者指出,在历代训诂著作中探求理据(溯源)往往只是训诂方法之一,而且理据探求实践具体如何展开这一方法论问题,鲜有学者论及。作者总结、归纳并借鉴前人理据探求实践中的方法,结合词语考释的方法,针对近代汉语词汇的特点,通过释例的方式归纳探寻词语理据的方法为审辨形音、追溯源头、探求文化、同义词互证、反义词互证、类义词互证、同模词互证、同源词互证、词义系统参证等九种。这些方法对于近代汉语词汇的研究以及语文辞书的编纂和修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也为词汇理据的探求做出了良好的示范。

2016年,哈佛大学东亚系主任栗山茂久在复旦大学历史系开设了为期三天的“学术论文的写作与报告”工作坊,栗山茂久在接受访谈时谈到,好的学术研究的关键在于有无问题意识,好的研究不仅告诉人们一个“新信息”,还应给人新的“学术启发”,给人一个开启未来学术研究的“新图景”。本项研究成果作为系统研究近代汉语词语理据的第一部著作,具有发凡起例的作用,为将来的研究做出了示范,为词语理据的深入研究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本书作者王勇博士长于思辨,善于发现问题,做学问能够巧拙结合,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可能就是前贤所说的聪明人善做笨事吧。从2012年攻读博士学位开始,王勇对于近代汉语词语的理据便产生了浓厚兴趣,博士学位论文即以此为题。当时《近代汉语词典》还没有出版,他阅读了大量包括禅宗文献在内的近代汉语文献,广泛搜集例证,用功甚勤。毕业后继续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他的研究得到了学界同仁的认可,个人的学术也得以可持续发展,令人欣慰!

正如作者所说,近代汉语合成词理据研究是一个庞大、繁复而又艰深的课题,本课题只是建立了一个简略的框架,大致展现了合成词理据研究的畛域,离全面、深入、细致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这就意味着偏工易就,尽善难求,但只要方向正确,目标恒定,假以时日,笃定能够到达理想的彼岸。

                                            

2022年6月12日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中华传统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