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使命具有一体两面的辩证关系特征,一面在于传承,另一面则在于创新。传承中华文脉为新时代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前提、奠定了根基,赋予后者更强的说服力和号召力。坚持守正创新则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指南,使传统文化在面对新时代和新局面时能够勇于突破自身,汇入引领中华民族前行的先进思想当中去,实现创造性转化 |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党从历史和现实出发,向我们提出了新时代新的使命,需要我们切实体会并认真践行。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新的使命具有一体两面的辩证关系特征,一面在于传承,另一面则在于创新。传承中华文脉为新时代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前提、奠定了根基,赋予后者更强的说服力和号召力。坚持守正创新则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指南,使传统文化在面对新时代和新局面时能够勇于突破自身,汇入引领中华民族前行的先进思想当中去,实现创造性转化。
传承中华文脉,坚持守正创新,首先需要对五千年来中华文明历史长河积累下的优秀成果进行全面整理。我们民族拥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在其间点缀着灿若明星的典籍。对古代典籍进行搜求考索和系统研究,即是为中华传统文化理出一条“文脉”,从而使文化传承有章可循。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的建立和西安、杭州、广州分馆建设,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印发《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对于搜集珍贵文献和寻回散佚文献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华文化传承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语言文字凝结成的文学艺术作品是中华文脉又一体现。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中国语言文字艺术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心灵史。发掘古典名著新的价值点,引导读者认识中华语言之美,有助于唤醒根植于每个中国人脑海中对诗词曲赋的集体记忆,树立全民族普遍的文化传承意识。
传承中华文脉,坚持守正创新,需要拓展古典研究的阐释空间和理论深度,进一步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扶植,无数有志青年投身于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当中。冷门绝学不“冷”反“热”,传统文化之花开遍大江南北。就今天而言,传承或许已不再是一个问题,问题在于怎样让传承更加扎实深入。这提示我们赓续文脉的同时要“守正”与“创新”并重。一方面持论要“正”,发扬共产党人的实事求是精神,守正不守旧。客观地总结传统文化的成就和不足,避免厚古薄今、翻箱底、晒老账的错误倾向,理性观照民族的过往和当下。另一方面手段要“新”,研究思路和理论模型应与时俱进,尊古不复古。研究对象虽然是中国古代典籍,研究方法却不必拘泥于中国方法。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灵活采纳西方经典理论和当代研究成果对中国传统文化予以全新阐释,汲取他国文化源泉滋养中华文脉,对于在不同文明语境下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中华文化在现代世界的“突围”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传承中华文脉,坚持守正创新,根本目的是按照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建立起一种强大的国家文化,勇敢迎接现实挑战。对此最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莫过于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两个结合”:“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阐明了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强强联合的道理学理哲理。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深刻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指导中国人民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胜利,在此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深深扎根于中国土壤。而中华传统文化中“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辩证观念又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哲学上不谋而合,“大同社会”与科学社会主义在人类社会理想上有着一致性,等等,保证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高度适应力和长久生命力。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在这一创新过程中,中国文化而非外来文化发挥着主体性作用。所展现出来的是中华文明深层次的文化自信、长远战略目光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信念与抱负。
在新的起点上追寻新的目标,传承中华文脉,坚持守正创新,谱写中华民族新的时代华章,这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我们应当在对中华文脉的传承之中不断审视自己,找寻中华文明创新性的文化根源。特别是立足于中华典籍的传承与播迁,从穿越久远岁月仍富生命力的不朽名著中获取营养和启迪,思考新时代的中国话语怎样表达才最富魅力和影响力。然后用先进的话语引领人民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最终实现中国梦。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时代将非凡的机遇与挑战呈现在我们面前,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从新的高度再次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原文载《四川日报》“思想周刊·学思践悟”专栏,2023年6月19日。
【编辑:王旭;审核:阳家全】
地址:(狮子山校区)成都市锦江区静安路5号 (邮编:610066) (成龙校区) 成都市龙泉驿区成龙大道二段1819号 (邮编:610101) © All Right Reserved . 四川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四川师范大学网信处制作维护) 蜀ICP备05026983号 信息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