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中华传统文化学院副教授王勇受邀参加遂宁市高升实验小学校“世界读书日”暨第十三届个性阅读节户外诵读活动并致辞(附全文)
时间:2024-04-28 10:56:54   来源:中华传统文化学院   查看:231

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为了让孩子们通过诵读千古美文,弘扬中华优秀文化,2024年4月23日上午,遂宁市高升实验小学校举行了“阅读照亮心灵,经典润泽生命——‘世界读书日’暨第十三届个性阅读节户外诵读活动”,我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四川省语言学会秘书长王勇副教授受邀参加活动并致辞。


image.png


image.png

老师们、同学们、家长们,大家早上好!

今天,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这是我们熟悉的名称,其实它还有另一个名称,叫做世界图书和版权日。这个节日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该活动旨在“在世界范围内向书籍和作者表示感激,鼓励所有人尤其是年轻人发现阅读的乐趣,并向曾经为人类的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做出伟大贡献的大师们致敬”。

大家都读过书,或者正在学校里读书。虽然不能说大家没有读书,但实在不能说大家读书了。这是为什么呢?大家的读书,更多的是上学,学习语数外等各门功课,而世界读书日所说的读书是阅读书籍。几乎每个人都要上学,但真正称得上读书的却很少。正因为如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才设立了这个读书活动日,提醒全世界的人们阅读经典、致敬先贤。

“开卷有益”,这是我们都了解并认可的。“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俗话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就是这个道理。就连被我们尊为至圣先师的孔子,也是通过读书来增长知识的。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人的学说,勤奋地求得知识的人。孔子求得知识的途径之一就是读书。即便是到了晚年,他仍然勤奋学习,很爱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这就是“韦编三绝”的故事。

关于读书的益处,我们耳熟能详的恐怕是英国人培根的“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知识就是力量”,苏联人高尔基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实际上我们中华民族同样有着优良的读书传统,崇尚读书、诗书继世之风绵延数千年。比如西汉的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林语堂说:“读书,所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总而言之,读书有诸多益处,归纳起来,就是:增广见闻、启迪智慧、树立志向、涵养德性、提升气质、安顿心灵。

4月23日是一个极其特殊的日子,一些世界级文豪如西班牙的塞万提斯、英国的莎士比亚等在这一天辞世。这些文学巨匠早已远去,但他们的作品永垂不朽。世界名著我们固然要读,但对我们而言,头等重要的是读我们自己的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文献记载数千年未中断。中华民族典籍浩如烟海,内容深厚,举世无双。这些典籍承载了传统文化,并对世界文明产生深远影响,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遗产。英国的培根说:“历史使人聪明,诗歌使人富于想象,数学使人精确,自然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和修辞学使人善辩。”无论是哪一方面,我们都有自己的经典:历史的有《史记》《汉书》《后汉书》等,诗歌的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数学的有《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自然哲学的有《周易》《老子》等,伦理学的有《论语》《孟子》等。据统计,我国的古籍有270余万部,这里我们就无法一一列举了。

读书是我们个人增长知识、成长成才的大事,更是我们中华民族头等重要的事情。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5000年文明在我们的阅读中得到延续,并通过我们的思考和会通而继续进步。我们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世界上有一群人叫犹太人,他们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建立以色列国,但在公元70年,也就是近2000年前就失去了自己的祖国,因此散居在世界各地。就是这样一群到处流浪、寄人篱下的民族,却产生了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依德、卓别林、毕加索等世界级杰出人物。这个民族获得这些杰出成就,靠的是什么?是智慧。而智慧的背后,是犹太人精神成长历程中对于书籍炙热的情怀。犹太人嗜书如命,将阅读置于很高的地位:每4500个犹太人就拥有一座图书馆;在以色列,平均每6个人就订一份英文报纸;犹太人会在书上涂一层蜂蜜,让孩子一生下来就知道书是甜的,他们还喜欢将书放在枕边。这种对书的迷恋和敬畏之情,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礼仪之邦、文明古国,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是一个热爱学习、勤奋读书的民族。如今,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社会的时代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营造一个书香浓郁的社会,阅读作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力量是不可取代的。崇尚读书,才能让民族的发展保持生命的活力,而我们作为未来的主人翁,作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中坚力量,我们的阅读水平事关祖国的未来,事关民族的兴衰。

现在,我国学校和学生的图书拥有量是很低的,民众阅读相当匮乏。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超过30万种,但是户均消费图书只有1.75本。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生产国,我们却又是人均阅读量最少的国家之一。长此以往,我们将置自己、民族和国家于必败之地。

我们为什么不读书?主要是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把读书当做负担,而不是生活的一部分。很多人会说,平时工作太忙、学习太累,没有时间和精力读书。我并不接受这样的借口。如果把读书换成看抖音、看动画片、玩游戏、打麻将,我们肯定能挤出时间,而且通宵达旦而乐此不疲。古人有所谓读书的“三上之功”,即马背上、枕头上、厕所上,意思是抓紧一切零碎时间来读书,充实自己。人与人的差别往往在于如何利用闲暇时间。那些名垂青史的巨人往往是因为他们合理利用了闲暇时间。

在世界读书日,我们还应记住两个人。1200年这一天,南宋大儒朱熹逝世。他的名诗《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早已成为800年来不少读书人的座右铭。另一位是清代思想家魏源。他于1794年4月23日出生。他编译的《海国图志》及一系列改革主张,对后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产生过重要影响。这两位大师是中国读书人的骄傲。他们分别出生和逝世于4月23日这一天,使我们对世界读书日多了一份亲切。

朋友们,书籍就像一个锦囊,作者把人类智慧中最纯净的菁华保存在里面,交到我们手上。这些作者们是伟大的,他们小心翼翼地记载了人类的每一次进步。捧读他们的作品,就是尊重他们的劳动,向他们表达敬意。希望大家都能捧读经典,为自己的幸福人生而读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祝愿大家“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编辑:王旭;审核:王勇;终审:阳家全